近五年脈診儀發展探討

Helen Hua , 19 三月 2025

近五年(2020-2025年)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脈診儀開發深度探討與產品列舉

1. 執行摘要

近年來,在東亞地區,人們對脈診儀作為傳統診斷方法現代化手段的興趣日益濃厚。本報告深入探討了2020年至2025年間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脈診儀開發的細節,並列出了所有可見的產品。在此期間,各個地區都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中國在脈診儀的研發和市場化方面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尤其是在人工智慧(AI)的整合、感測器技術的進步以及便攜式和遠端監測設備的開發方面。台灣在脈診儀的研究方面也展現出顯著的活力,大學和醫院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探索。韓國則持續致力於脈診的客觀化和標準化研究,並積極將其與現代醫療體系相結合。相較之下,日本在脈診儀領域的發展資訊相對較少,但仍可見其在傳統醫學現代化方面的努力。儘管各個地區都面臨著標準化、臨床驗證和法規等挑戰,但脈診儀在提升傳統醫學診斷客觀性和精確性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2. 緒論

傳統脈診在中醫、漢方醫學和韓醫學中佔據著悠久的歷史,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然而,傳統脈診高度依賴醫生的主觀經驗和觸診感覺,缺乏明確的量化和定性標準 2。這種主觀性使得脈診的學習和傳承存在一定的困難,也限制了其在現代醫學中的廣泛應用 4。為了克服這些限制,結合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和近代物理學的脈診儀應運而生 4。脈診儀旨在客觀地記錄和分析脈搏的波形,從而為臨床診斷、教學和研究提供更標準化和可量化的數據 4。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2020年至2025年間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脈診儀開發的細節,並列出所有可見的產品。報告的時間範圍鎖定在2020年至2025年,地理範圍涵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本報告的目標是全面探索這些地區在脈診儀開發方面的進展,並整理出在此期間可見的相關產品資訊。

3. 中國脈診儀開發(2020-2025年)

  • 3.1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概況與中醫藥整合: 中國政府對中醫藥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8。隨著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發展,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中醫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特別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進步,為中醫診斷設備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8。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和科技企業開始關注和投入到中醫診斷設備的研發和應用中,旨在提升中醫診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並促進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
  • 3.2 技術進步與研究趨勢: 在2020年至2025年間,中國脈診儀的開發呈現出多個顯著的技術進步和研究趨勢。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脈波分析、脈象模式識別和疾病預測 8。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分析大量的脈波數據,建立更精準的診斷模型,以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12。感測器技術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包括高精度壓力感測器、光電感測器以及多感測器融合技術的應用 7。這些先進的感測器能夠更全面、更精確地採集脈象資訊,為後續的分析提供更可靠的數據基礎 7。此外,便攜式和穿戴式脈診儀的開發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 8。這些小型化、輕量化的設備方便患者在家中或遠端進行脈象檢測,並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等方式將數據傳輸給醫生,為遠端醫療和居家健康監測開闢了新的應用空間 10。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中國的脈診儀正朝著更智慧化、更精確化和更便捷化的方向發展。
  • 3.3 主要中國製造商及其產品: 在中國,有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積極參與脈診儀的研發和生產。天津中醫脈(Tianzhongyimai)是其中一家重要的製造商,其產品涵蓋了桌面式和便攜式脈診儀 17。該公司的產品廣泛應用於醫院和診所 17金姆健康(Jinmuhealth)也專注於脈診技術的開發,其產品包括脈搏感測器和相關的應用程式,旨在提供科學的脈搏可視化方案,協助醫療從業者提升診斷水平 18太一科技(Taiyi-Tech)則提供包括智慧脈診設備在內的多種中醫藥相關產品 17北京佰健邦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BJBAYES)也是一家從事脈診儀研發的企業 17上海智雲(Shanghai Zhiyun)亦有相關產品 17。其他值得關注的製造商還包括深圳鐵拳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Iron Fist Technology Co., Ltd),其品牌Vega推出了一款智慧脈診儀,強調精確評估人體精氣水平 24博美脈(Bio-Me Pulse)則是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發明的脈診設備 25。此外,還有天津天中依脈科技開發有限公司(Tianjin Tianzhong Yima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和北京大學中醫藥學院等研究機構也參與了脈診儀的研發 26。這些產品的功能涵蓋了脈象的採集、分析、模式識別以及與疾病的關聯分析,目標應用於醫院、診所、家庭健康監測以及中醫藥教學與科研等領域。
  • 3.4 表格:中國脈診儀產品列表(2020-2025年)
產品名稱製造商主要特點目標應用可見性(2020-2025年)發表時間
天中醫脈脈象儀天津中醫脈(Tianzhongyimai)桌面式、便攜式,多感測器融合,脈波分析醫院、診所2024-04-23 7
金姆慧健康脈診儀金姆健康(Jinmuhealth)脈搏感測器,手機App,脈搏可視化,3D身體掃描診所、養生館、居家健康監測等2020 22
太一智慧脈診儀太一科技(Taiyi-Tech)智慧脈診設備,搭配其他中醫藥診斷功能醫院、診所2021 23
Vega智慧脈診儀深圳鐵拳科技有限公司(Vega)評估人體精氣水平,便攜式設計,智能分析居家健康監測、專業診所2023 24
博美脈脈診儀北京中醫藥大學發明,博美脈(Bio-Me Pulse)高精度脈象採集與分析醫院、診所、研究機構2010 25
脈象儀多家製造商多感測器融合,智能演算法,脈象特徵深度解析,微型化便攜化設計醫院、診所、居家健康監測、遠端醫療2025-03-07 10
AI診療機器人深圳某科技公司結合中醫與AI,一分鐘完成中醫診斷,圖像識別中醫診療機構2024 9
全自動脈象儀天中醫脈等多感測器融合,智能演算法,深度解析脈象特徵,微型化便攜化設計醫院、診所、居家健康監測、遠端醫療2025-03-07 10
基於智慧型手機的傳統中醫脈診儀未提及結合光電容積脈搏波(PPG)感測器和皮膚電阻(GSR)感測器,低成本便攜式系統居家健康監測2020 16
生物仿生脈診設備(BPDE)北京大學等四自由度脈搏採集平台,腕部支架,三維腕部表面重建,圖像定位模型,力控多梯度按壓中醫藥科研、臨床應用2020 69
智能疾病診斷系統六維特徵提取演算法的脈診儀未提及多通道柔性脈搏感知陣列,提取長度、寬度、深度、強度、脈率和節律等六維特徵,雷達圖譜顯示中醫藥診斷、健康監測2024 70

4. 日本脈診儀開發(2020-2025年)

  • 4.1 日本醫療器械市場概況與漢方醫學: 漢方醫學在日本的醫療體系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相較於中國和韓國,其發展和應用可能受到更多西方醫學的影響。日本在醫療技術方面非常先進,對於新技術的採納和驗證通常有著嚴格的標準。因此,脈診儀在日本的發展可能更注重其科學性和臨床實證。
  • 4.2 開發趨勢與研究活動分析: 研究顯示,日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觀脈波測量和分析方法的開發 30。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20-2021年間開發了一種非侵入式脈診測量系統,該設備使用多個壓力感測器和袖帶來客觀地測量脈波,其原理與傳統中醫脈診相似 30。該研究強調了開發多感測器設備、實現客觀測量、與其他生理測量同步以及潛在的居家醫療應用。然而,關於人工智慧或先進感測器技術在日本脈診儀領域的具體應用資訊較少。
  • 4.3 主要日本機構及其產品: 在提供的資料中,關於日本脈診儀的具體製造商或產品資訊相對有限。雖然有提及日本在研究和實踐脈診方面有一定的歷史 31,但缺乏2020-2025年間明確的產品資訊。這可能表示日本市場上脈診儀的公開資訊較少,或者其發展重點不在於此。
  • 4.4 表格:日本脈診儀產品列表(2020-2025年)
產品名稱製造商/研究機構主要特點目標應用可見性(2020-2025年)發表時間
非侵入式脈診測量系統東北大學多個壓力感測器,袖帶加壓,客觀測量脈波研究、潛在居家醫療應用是 (研究原型)2021 30
(可能存在其他未公開產品)未知(資訊有限)(資訊有限)未知

5. 韓國脈診儀開發(2020-2025年)

  • 5.1 韓國醫療器械市場概況與韓醫學: 韓醫學在韓國的醫療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且積極推動其科學化和現代化 2。韓國對於脈診的客觀化研究有著長期的歷史,並且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相關技術和設備的開發。
  • 5.2 技術進步與研究活動分析: 韓國在脈診儀的研發方面持續關注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包括壓電元件、壓阻式應變計、光纖感測器和磁霍爾元件等 32。研究的重點在於提高脈波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並克服傳統手動脈診的主觀性問題 2。儘管如此,研究人員也面臨著如何提高設備診斷結果的重現性以及如何使設備診斷結果與韓醫醫生的臨床判斷相一致的挑戰 2。此外,將脈診儀與U-health(泛在健康)系統相結合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旨在實現遠端健康監測和管理 33。雖然AI在韓國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 34,但在脈診儀領域的具體應用資訊相對較少。
  • 5.3 主要韓國製造商/研究機構及其產品: 韓國醫學研究院(Kore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和慶熙大學(Kyung Hee University)等研究機構在脈診儀的開發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9。韓國自1968年以來就開始開發脈診儀 32。雖然提供的資料沒有明確列出2020-2025年間新上市的具體產品型號,但可以推斷相關的研發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
  • 5.4 表格:韓國脈診儀產品列表(2020-2025年)
產品名稱製造商/研究機構主要特點目標應用可見性(2020-2025年)發表時間
(可能存在持續研發的設備)韓國醫學研究院(KIOM)、慶熙大學等壓電、壓阻、光纖、磁霍爾等多種感測器,壓力控制,U-health整合研究、臨床應用、遠端健康監測是 (持續研發中)未知
(可能存在其他未公開產品)未知(資訊有限)(資訊有限)未知

6. 台灣地區脈診儀開發(2020-2025年)

  • 6.1 台灣醫療器械市場概況與中醫藥: 台灣地區對中醫藥的發展同樣非常重視,並且積極鼓勵中醫藥的科學化和現代化。許多大學和醫院都投入到脈診儀的研究和開發中,展現出強勁的創新能力。
  • 6.2 創新與發展趨勢分析: 台灣在脈診儀的研發中展現出多個創新和發展趨勢。先進的脈波分析技術和演算法被廣泛研究和應用 4。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也被應用於脈診的診斷和預測 11。便攜式和使用者友善的設備設計也受到重視 40。此外,研究還關注利用脈診儀診斷特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 7。研究機構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39。例如,台灣益謙公司與郭育誠醫師共同研發脈診儀,並與多家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試驗 39
  • 6.3 主要台灣製造商/研究機構及其產品: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自1976年就開始進行脈診儀的開發。逢甲大學(Feng Chia University)也參與了相關研究 29。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亦有相關研究 43。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在2025年CES展上展示了多項智慧醫療技術,可能包括脈診相關的創新 49。友達健康(AUO Health Inc.)推出台灣首款便攜式脈診儀,強調精確測量 56。宏碁集團旗下的緯創醫學科技(Wistron Medical Technology)也可能涉足醫療設備領域 56。花蓮慈濟醫院(Hualien Tzu Chi Medical Center)亦有相關研究 6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開發了王叔友教授脈波儀、黃院長脈波儀以及結合中醫四診的電腦輔助診斷系統。
  • 6.4 表格:台灣地區脈診儀產品列表(2020-2025年)
產品名稱製造商/研究機構主要特點目標應用可見性(2020-2025年)發表時間
王叔友教授脈波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976年開發,建立寸關尺浮中沉脈波判讀標準,結合電腦分析臨床、教學、研究是 (持續使用)1976 44
黃院長脈波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2年獲許可證,即時分析脈象、時域和頻譜,測量衍生函數和動脈擴張指數,28種脈象教學圖像臨床診斷、教學是 (持續使用)2012 44
結合中醫四診的電腦輔助診斷系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合脈診、望聞問切,科學化診斷平台臨床診斷、科研是 (持續使用)未提及
台灣首款便攜式脈診儀友達健康(AUO Health Inc.)高精度多點陣列壓力感測技術,電腦控制垂直移動,模擬指尖脈診動作中醫診所、居家健康監測是 (2024年推出)2024 71
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智慧醫療技術(可能包含脈診儀)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高隱私AI數位照護員(遠端監測)、智慧醫療助理解決方案(iMAS,便攜式診斷)、Janus(AI資安)、MedBobi(AI醫療助理)、iKNOBeads(免疫療法)居家照護、遠端醫療、醫院、診所、醫材製造是 (2025年CES展出)2025 49
(可能存在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開發的設備)逢甲大學、中山大學等脈波分析演算法研究、特定疾病脈診應用研究等科研是 (研究中)未提及
(可能存在其他未公開產品)台灣益謙等透過血壓「諧波」變異係數分析脈象,雲端數據分析,輔助診斷中醫診所、居家使用是 (已申請專利)2022 39

7. 比較分析與討論

對比分析顯示,中國在脈診儀的開發和市場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其產品種類繁多,技術應用也更為廣泛,尤其是在AI整合和便攜式設備方面。這可能與中國政府對中醫藥現代化的大力支持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有關。台灣地區在脈診儀的研究方面展現出強勁的實力,許多大學和醫院積極投入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研究,並有部分成果成功轉化為產品。韓國則持續致力於脈診的客觀化和標準化研究,並在感測器技術和與現代醫療體系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相較之下,日本在脈診儀領域的資訊較少,但其在客觀脈波測量方面也有研究成果。

總體而言,AI的整合、先進感測器技術的應用以及便攜式和遠端監測設備的開發是這四個地區脈診儀開發的共同趨勢。AI技術被用於更精準地分析脈波數據,識別脈象模式,並輔助疾病診斷 8。新型感測器能夠提供更全面和精確的脈象資訊 7。而便攜式和穿戴式設計則使得脈診儀能夠應用於更廣泛的場景,包括居家健康監測和遠端醫療 8

各個地區也展現出其獨特的發展特點。中國市場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有多家企業推出各具特色的產品。台灣則在學術研究和產業合作方面表現突出。韓國的研究更側重於克服傳統脈診的局限性,並與現代醫療實踐相結合。日本則似乎更傾向於基礎的客觀測量研究。

脈診儀的開發在各個地區都面臨著一些共同的挑戰,例如如何建立統一的脈象標準,如何進行嚴謹的臨床驗證以證明其有效性,以及如何應對各地的法規要求 2。這些挑戰需要研究人員、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克服。

8. 結論與未來展望

本報告深入探討了2020年至2025年間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脈診儀開發的細節,並列出了在此期間可見的產品。研究結果顯示,脈診儀作為一種將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醫療設備,在東亞地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展望未來,脈診儀的發展將繼續受到AI、感測器技術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驅動 8。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脈診儀將更加智慧化、精確化和個人化,能夠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資訊,並在疾病預防、早期診斷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脈診儀與其他診斷工具的整合,以及其在遠端醫療和居家健康監測領域的應用也將進一步擴展。然而,為了實現脈診儀的廣泛應用,建立統一的標準、進行充分的臨床驗證以及克服法規障礙仍然至關重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相關研究的深入,脈診儀有望在現代醫療保健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為傳統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評論